逆境中涅槃的中药翘楚‌

日期:2025-03-21 09:51:02 / 人气:14



在现代医学日新月异的今天,中药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近年来,关于中药的争议之声此起彼伏,尤其在部分中医反对者的眼中,中药因成分复杂、疗效难以量化而备受质疑,中药板块也因此陷入了一个略显尴尬的境地。受此影响,中药行业的几大领军企业纷纷遭遇股价的持续下滑。

自2021年起,片仔癀的股价从巅峰跌落,跌幅近60%,市值蒸发高达1700亿;广誉远的股价同样惨遭重创,跌幅接近70%;而云南白药的股价也几乎被拦腰斩断。然而,在这一片哀鸿遍野之中,却有一家企业犹如凤凰涅槃,不仅在危机中挺立不倒,更在“惊雷”之后实现华丽转身,业绩重归稳健增长之路,股价自2021年以来更是飙升近70%。这家企业,便是东阿阿胶。

最新公告显示,东阿阿胶在2024年实现了59.21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高达25.5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更是达到了15.57亿元,同比增长35.29%。历经五年的艰苦奋斗,东阿阿胶终于从谷底顽强地站了起来,焕发出新的生机。

东阿阿胶,这个源自山东省东阿县的古老品牌,与人参、鹿茸并称为“中药三宝”,其身影频繁地出现在我国的医药典籍之中。阿胶的使用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代,并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鼎盛。唐朝诗人肖行藻曾以“暗服阿胶不肯道,却说生来为君容”的诗句,描绘了杨贵妃服用阿胶养颜的美丽传说。这悠久的历史和自古以来对东阿阿胶药效的认可,共同铸就了东阿阿胶的高端品牌形象,也成为了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南北朝时期的名医陶弘景曾言:“出东阿,故曰阿胶。”这句话不仅强调了阿胶的地域特色,也赋予了东阿阿胶无可复制的独特性。在现代社会,自1952年成立、1997年上市的东阿阿胶无疑是阿胶行业的领军者。它不仅主导修订了《中国药典》中的阿胶标准,还制定了国际胶类中药的标准,从而构筑了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

然而,正是这份辉煌,让东阿阿胶在2000年之后走上了依赖涨价推动业绩增长的道路。从2000年到2018年,其核心产品“东阿阿胶块”累计提价17次,商品零售价从每公斤130元飙升至5400元,涨幅超过40倍。在此期间,东阿阿胶的营收上涨了18倍,净利润上涨了24倍,股价也上涨了近20倍。特别是2010年到2018年这八年里,东阿阿胶更是累计提价13次,营收增长了7倍,净利润年复合增速高达24.6%。

当时的东阿阿胶董事长秦玉峰甚至提出了一个“价值回归”的理论:“明代的时候阿胶要卖到每斤3两多银子,换成人民币是8000多元,距离到顶还早着呢!”在当时的背景下,这句话似乎并无不妥。毕竟在2000年至2018年这近20年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保健品需求急剧膨胀,人参、虫草以及阿胶等名贵中药材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东阿阿胶的涨价之举似乎无可厚非,而中药板块的另一龙头片仔癀也在这段时间里迅速崛起。

然而,好景不长,东阿阿胶依赖涨价推动业绩增长的模式很快就走到了尽头。由于提价过于频繁和迅猛,经销商们开始大量囤积产品以待涨价获利,而真正的消费者却因高价而望而却步,市场呈现出一种虚假的繁荣景象。经过十几年的持续提价后,东阿阿胶的商品属性逐渐淡化,反而更多地被视为一种金融产品。

再加上两大“黑天鹅”事件的冲击——权健公司涉嫌传销导致保健品行业遭受重创、国家卫计委12320官方微博发布《过节不值得买之阿胶》对东阿阿胶进行“打假”。在政策风险和市场需求萎缩的双重压力下,经销商们纷纷停止囤货。东阿阿胶这头看似强大的骆驼终于被压垮了。2019年,东阿阿胶“爆雷”了!这一年,其营收暴跌60%至29.59亿元;归母净利润由2018年的盈利20.85亿元骤降至亏损4.44亿元;存货更是上升到了35.22亿元,比全年营收还要高出近6亿元。

事实上,从2016年开始,东阿阿胶的存货就常年保持在30亿元以上。对于当时的东阿阿胶而言,“爆雷”或许只是时间问题。尽管东阿阿胶一直强调自己的高端属性,但从原材料成本来看,它并不具备片仔癀和贵州茅台那样的稀缺性;从产量和成本来看,持续涨价、击鼓传花的金融游戏也并不适合它。

因此,在经历了2019年的“爆雷”之后,东阿阿胶选择了稳定产品价格、回归商品属性、逐渐降低零售渠道价格并走上去库存之路。现在看来,这条路是走对了!通过去库存战略的实施,东阿阿胶的存货从2018年的35.3亿元降至2024年的8.29亿元;线上收入也从2020年的近乎空白提升至20%;同时桃花姬阿胶糕在营收中的占比也迅速提升并稳定在5%左右。

除了传统阿胶产品外,东阿阿胶还不断开发新产品线如速溶阿胶粉、阿胶奶茶以及皇家围场1619男士滋补品等品类,并推动复方阿胶浆进入医保体系。2022年复方阿胶浆进入医保后销量暴涨近6个亿;2023年东阿阿胶的总营收同比增长也不到7个亿。借助国家对创新中药供给侧的扶持政策,东阿阿胶仍在大力拓展复方阿胶浆的新适应症,并启动了“复方阿胶浆30亿大品种学术赋能领航项目”,试图打造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链。

然而,在阿胶及衍生品业务稳扎稳打的同时,东阿阿胶在非阿胶业务如鹿茸产品的拓展上却多次受挫。收购的西丰吉园、铁岭春天均因经营不善被置出,累计计提减值超过4000万元。这或许是因为公司在跨品类管理上有所欠缺;也或许是因为在东阿阿胶这块金字招牌之下,难以再容纳另一个保健产品。

时至今日,东阿阿胶的阿胶及衍生品收入占比仍超过90%。阿胶及衍生品收入的不断增长推动了东阿阿胶的业绩增长;但如果阿胶产品需求再度波动,公司业绩或许又将产生一定的波动。而放眼外部环境,东阿阿胶也并非高枕无忧。

近年来,阿胶市场稳步增长,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60亿元。一方面是由于阿胶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拓宽;另一方面是由于阿胶糕、阿胶颗粒等多样化产品的开发。然而,这样多元化的市场也暴露出了阿胶市场的一大问题:那就是相比片仔癀、云南白药等拥有绝密配方的企业而言,阿胶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且成本相对低廉。因此,阿胶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除了东阿阿胶外,福牌阿胶、同仁堂、太极集团、九芝堂等企业也开始进军阿胶市场并逐渐占据一定的份额。甚至不少中小企业也加入了市场竞争的行列之中。这些阿胶产品的售价普遍低于东阿阿胶;试图通过价格优势吸引消费者并抢占市场份额。

在消费降级的浪潮之下以及现代医学的冲击之下,部分年轻消费者对中医的信任度有所下降;对于“药食同源”概念的热情也有所减退。这无疑对东阿阿胶增长的可持续性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但作为中药行业的巨头之一;东阿阿胶保健品

作者:欧陆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欧陆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