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耶伦接连访华。美方是否寻求对话与合作?
日期:2023-07-11 10:42:10 / 人气:241
(近距离观察中国|采访)布林肯·耶伦接连访华。美方是否寻求对话与合作?中新网7月8日电问:布林肯·耶伦相继访华。美方是否寻求对话与合作?——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张蔚然黄玉琴、徐步。经中美双方同意,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于7月6日至9日访华。她是继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之后第二位访问中国的美国高级内阁官员。当前,国际社会普遍担忧中美关系现状,期待中美和平共处、友好合作。关于中美关系,中国习近平主席强调,中方始终希望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相信两个大国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找到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正确道路。2022年11月,中美元首在印尼巴厘岛会晤。图为会场外摆放的中美两国国旗。郭金超摄近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徐步率团访美,开展智库交流,与美国政治学者广泛对话。他接受《近距离观察中国》栏目专访,解读中美关系现状,两国如何在新时代找到正确的相处之道,如何看待布林肯和耶伦相继访华。记者:在谈到中美相处之道时,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最近,布林肯和耶伦相继访华。如何看待中美新一轮高层互动?是否意味着美方寻求对话与合作的势头正在上升?徐步:一段时间以来,中美之间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矛盾,在很多问题上立场不同。另一方面,两国保持着高层交往和接触。去年11月,习近平主席与美国总统拜登在印尼巴厘岛会晤,双方达成重要共识。问题是美国说一套做一套,却没有真正落实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履行自己的承诺。拜登政府上台以来,总体上延续了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打压中国。但两年半后,美国发现这套也有很多问题,难以奏效,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美国封锁了中国,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并没有跟着美国走。在世界上,美国搞“团团伙伙”,但世界上广大国家并不认同美国的这些做法。他们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反对美国的“美国至上”和“美国优先”中国倡导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合作共赢,这就是为什么习近平主席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在世界各地得到普遍响应和广泛支持。在这种背景下,美国人不得不思考,如果试图通过打压遏制来破坏中国的发展、孤立中国的做法不可行,下一步该怎么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美国在施压的同时,似乎在寻求更多的对话与合作。在耶伦之后,美国可能还有其他内阁级官员访华,这说明美国政府高官也在思考如何处理美中关系。美国部长访华并不意味着双方之间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也不意味着双边关系会得到戏剧性的改善。相反,这意味着美国和中国都在寻找在新的双边关系背景下相处的方式。记者:最近,您赴美进行智库交流访问,在纽约和华盛顿与美国政要和学术专家进行了广泛交流。与往年相比,这次交流之旅,你感受到了哪些明显的变化?徐步:与几年前我访美时相比,今天的中美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美国对中国的发展和崛起越来越担心、焦虑甚至害怕。在美国一些人看来,中国不仅有意愿,而且在科技、经济和军事上也有越来越多的实力来改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沿着上述思路,这些人不断加大对中国的打击力度,在政治上攻击中国体制,在经济上搞“贸易战”,在科技上搞所谓“脱钩”,在国际上集结所谓“价值观联盟”遏制中国,在军事上采取派军舰过台湾海峡、在南海炫耀武力等一系列措施,使中美关系越来越糟。美国的政策严重影响了双方的交流气氛。这也是我这次访美,感觉中美关系氛围明显恶化的原因。在美国反华舆论的大力推动下,对中国不友好的声音明显增多。可以预见,中美关系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困难局面。记者:在与美国政要和智库专家交流时,您认为中美在双边关系和国际形势上存在哪些重大共识和分歧?这些共识和分歧的来源是什么?徐步:我在美国访问期间,拜访了纽约和华盛顿的9家美国主流智库。我的感觉是,一方面美国智库积极与中国智库交流,在思考中美关系应该怎么走,往哪里走。另一方面,他们也在想,如果中美关系全面恶化,双方都会遭受灾难性的后果。在我与美方人员的交流中,很多美国学者都谈到了中国的能力,他们觉得中国实力的增长冲击甚至威胁到了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另一个关键问题是所谓的“中国的意图”。随着中国越来越强大,美国一些人按照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思维逻辑,得出中国“国力将占主导”的结论。当美国谈论能力和意图时,其核心观点是权力、政治和霸权思维。中国人不这么认为。中国人看到的是包容、共赢、共存。他们强调发展不是为了超越美国,而是为了让中国更加繁荣,让中国人民过得更好。美国应该思考一下,在21世纪应该用什么样的政治逻辑来看待当今世界,用什么样的思维来思考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人类共享未来共同体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习近平主席多次表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我在旅行中遇到的所有美国政府官员和学者都意识到,中美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国家,作为对世界和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必须找到相处的方法。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很多人强调在一些问题上要保持对话与合作。他们提出想办法安装“护栏”,但我也向他们强调,除非美方改变破坏中国发展、阻止中国实现统一的目标,否则任何“护栏”都没有意义。资料图:红旗在天安门广场飘扬。杜记者:近来,关于“去风险”的讨论在国际社会受到广泛关注。美国和西方政界、学术界有人认为,“去风险”不是“脱钩”,而是旨在消除对供应链的过度依赖。就连中国的“内循环”和“自力更生”也在某种程度上“去风险化”。如何评价当前美欧一些人对“去风险化”话题的讨论?徐步:对于所谓的“去风险”,要从两个层面来看。第一,“去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是“脱钩”。什么叫“去风险”?和中国做生意,买中国的产品有风险吗?如果是,那么中国这么多年买了多少西方产品?从波音飞机、空客飞机到西方国家的很多装备产品,同样存在风险,但中国采取了市场化、包容性的方式,并没有为了泛安全而把购买或使用西方产品上升到所谓“风险”的角度。但是,美国把所有的问题都变成了从中国购买产品的安全和“风险”。所谓“去风险”,这个说法的来源是“脱钩断链”。另一方面,考虑到一些西方学者,包括我这次在美国遇到的很多,对中国的政策有很多误解,我们也应该与相关国家沟通,讨论如何避免合作的泛安全和泛风险,真正找到让双方都感到安全的方法,通过合作带来互利共赢。国内大周期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周期相互促进的中国发展新格局,正是为了推动对外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从而进一步增强国内经济发展的活力。这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当然,中国应该继续大力开展对外合作,使经济发展能够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其实我跟很多美国学者讲过,中国国内消费进一步提高,国内市场更有活力,对国际市场会有更大的需求,也就是买更多好的国外产品。目前非常有必要与国外智库进行交流合作,给他们一个对中国大政方针的准确回答。记者:美国明年将进入大选季。在您看来,美国国内的政治议程会对当前的中美关系产生什么影响?如何看待大选带来的不确定性?徐步: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大幕已经拉开。民主党内拜登明显处于优势地位,共和党更是进入竞选阶段的特点。我们注意到,一些共和党候选人在对华强硬上可以说是“互相较劲”,声音比批评和攻击中国的人还大。美国每到选举季,外交政策问题都会成为竞选的重要内容。在美国越来越视中国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的背景下,对华政策无疑将是美国大选议程的焦点。美国的一些政客会试图利用对中国的攻击和妖魔化来提升他们在美国选民中的形象,赢得更多的选票。应该说,这样的做法肯定会恶化两国关系的舆论氛围,可能会对双方的决策产生负面影响。美国一些政客的眼界更窄,看问题的角度更有限。他们不从长远角度看问题,也不从自身原因考虑如何解决美国面临的问题。这种短视驱使他们急功近利,所做的一切都力求看到明显的效果,于是他们把重点放在攻击和妖魔化中国上,通过表现出所谓的“强硬”来拉拢选民。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欺骗美国选民,只会加剧美国自身面临的两党政治的相互批评。美国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突出,种族矛盾越来越严重,各种犯罪越来越危害社会稳定。这是美国自己的问题。因此,中国需要从多个角度全面看待美国,认清一些极端反华分子鼓噪的本质。2021年4月,上海举行系列活动,纪念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图为友谊赛现场。唐摄:您如何评价当前智库交流在中美关系发展中的作用?如何评价包括智库交流在内的中美人文交流的现状、困难和前景?徐步:应该说,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包括智库交流,面临很多困难。首先,美国智库中的广大学者也遵循美国传统的国际政治思维,为美国所谓“超级大国”地位的利益服务。没有这个框架看待世界和中国是不可能的。在沟通中,我能明显感觉到他们的观点与政府的观点高度一致。其次,绝大多数美国人根本没去过中国。这种无知使人容易被所谓的精英和媒体所偏见。后者一般受美国强权政治理论的影响,都要为如何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服务。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媒体上几乎没有对中国的正面报道或评论,几乎都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体现了中美加强文化交流的重要性。第三,受疫情影响,双方互动受到影响。由于各国应对疫情采取的政策差异很大,现有的差距进一步加深。第四,包括乌克兰危机在内的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使中美关系进一步复杂化。第五,美国大肆宣扬所谓的“中国威胁”,妖魔化中国的道路和政治制度,制造对中国的恐慌,让很多美国人觉得来中国不安全。这些都对中美文化交流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中美人员交流面临着不可低估的困难。同时也要看到,美国人民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如何让自己的生活更好,并不关心与中国的竞争。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促进人文交流,让更多的美国人了解真实的中国,了解中国的内外政策理念,认识到中美两国可以在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基础上找到正确的相处之道。(完)受访者简介徐步,法学博士,现任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党委书记、院长,联合国秘书长高级顾问委员会委员,研究员。曾任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副司长、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外交部朝鲜半岛事务副代表(正部级)、中国驻东盟特命全权大使、中国驻智利特命全权大使。在《外交评论》、《国际政治研究》、《国际问题研究》、《现代国际关系》、《国际观察》、《东北亚论坛》等多种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发表多篇理论文章。代表作有《够了》、《战争——美国民族特征与国际政治评论》、《美国民族特征与影响》等。[编辑:周驰]
作者:6A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能耗比达到GPT-4的10倍!黄亲...12-04
- 重庆钢铁申请质检专利,专利技术...12-04
- 厉害!重庆大学的科学家将电子显...12-04
- 深挖技术专利护城河,中国如何成...12-04